2021第三届中国(南方)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国际论坛暨云南--东南亚跨界族群歌舞交流工作坊分组发言——比较与个案组三组、四组

作者: 时间:2021-11-25 点击数:

比较与个案组三组、四组的报告于2021年11月23日早上8:30—11:55在太阳集团1088vip在智慧教室204举行,三组主持人为王珉,与谈人刘嵘,四组主持人黄凌飞,与谈人徐天祥。论坛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音乐学院尹媛在《中缅边境跨界族群仪式音乐的“多元一体分层”社会结构探析》一文中,指出广泛传播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区域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是当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这类宗教性的音乐文化以共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式维系各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生活,并形成一套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群关系。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艺术学院肖文扑在题为《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国与越南、老挝、泰国跨界瑶族(Mien)传统礼仪中的声音权利》发言中,介绍了瑶族的历史可以形象地缩减成四个字:迁徙之路。在漫长的族群迁徙历程中必定会发生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而留下印记,如:战争、灾难等,但从其传统礼仪的种种行为考察,回归美丽、富足、安定的精神家园---祖居地才是瑶人最核心的“共同的历史记忆”。



太阳集团1088vip申波在《澜----湄流域傣/泰/掸族群“guang”类乐器的功能辨识》一文中,从Guang就是橡脚鼓或者鼓的解释,文化背景的阐释、乐器的历史、乐器的使用、音乐的构成关系、用乐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张应华在题为《祖忆与调适----老挝苗族音乐文化演绎的田野叙事》发言中,谈及对此研究对象的研究应用了“线索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老挝三个苗寨的多点考察和线索追踪中通过人与人、人与乐、人与文化的相遇来“追述”老挝苗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记忆及其迁徙线索,同时采用苗族局内人的反观与互视来发现黔西北苗族和老挝苗族同源文化现象在当下的异同。通过多个案例的叙事,虽然老挝苗族的祖先记忆逐渐走向模糊,且无法确认具体的迁徙路线,但还是可以看到老挝苗族的文化体系中祖先记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其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观念是一种——走访式田野,以完全局外的观察,沿着迁徙路线的空间追踪与历史追踪,通过录像解读。随后通过四个个案的详细解读,实证性的阐释了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完成了老挝苗族音乐文化演绎的田野叙事。

四组首先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刘祥焜,他的题目是: 《柬埔寨吴哥城浮雕中的复簧乐器图像考》。文章通过吴哥遗址群浮雕乐器图像的考察,发现在现存可见的浮雕中,出现乐器图像的浮雕,并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研究,得出结论即:诸乐器图像与其所指壁画描绘的场景间的火联表明,在吴哥王朝时期,管乐器大多用于军乐和行进乐队中、而弦乐器则与舞蹈和表演艺术关系密切。将诸乐器图像与现今柬埔寨和中南半岛邻国使用的复簧乐器进行比较,表明中南半岛的复簧乐器至少自16世纪后期至今,形制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此外,吴哥城遗址浮雕中尚有酷似宋代陈旸《乐书》所载胡笳等乐器的图像,或可为古代中国与中南半岛的音乐交流提供新的线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苑晓蓉在其《浪漫的记忆:访泰中潮剧社和庄美隆(明波巴)》一文中谈到京剧有传入泰国,庄美隆在此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虽然泰国大学中存在着许多著名的中国戏剧社,如法政大学唐人戏社。然而这些戏社并不编演出传统潮剧。更多的是借中国戏曲之外壳,表现泰国文化价值观,针砭时弊及表达民众诉求,与老一代华人的价值观大相径庭。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书峰的《中国与东南亚瑶族婚俗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研究--以中国湘粤桂、老挝琅南塔、博胶、万象与泰国清莱瑶族分析为例》一文,主要阐述了中国过山瑶依托婚俗仪式表征其强烈的族群文化认同,老、泰瑶族则通过重建后的婚俗仪式音乐来彰显他们对老挝主流文化(老龙族传统)文化的主观认同。在全球化、现代化与流行化进程的推动下,中、老、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文化身份出现了某种重建的现象,尤其是流行音乐文化元素都在影响着三国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建构。虽然是同源族群,但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处于不同的政治、社会、历史语境中,致使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出现了不同的发展状况:中国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结构的展演主体没有变化,老挝、泰国瑶族婚俗结构由于受到所在国主流文化传统(如老挝老龙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泰国流行温暖的多重冲击下,其婚俗仪式主体结构已经出现结构性变迁。老挝、泰国瑶族由于长期的族群迁徙,以及所在国传统历史、宗教、民俗等综合语境的影响下,其婚俗仪式与用乐方式已经出现明显变化,这一切都是文化认同、文化涵化现象的产物。

刘桂腾在《从聚落仪式的“果若”到公共文化的“夬儒节”--阿坝羌族释比响器配置制度的“非遗化”》发言中,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有两个极端的路向:主张传统的“遗产化”--执念于历史“遗留物”的本真性并将其当作传统文化保护的唯一对象/目标,因而忽视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主张传统的“非遗化”--热衷于把那些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来的当代“建构品”打扮成“非遣”,因而混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承”(葛剑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非遗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遗产“利用”的结果而非“非遗”本身。“承”而不“传”,就是舍本求末。他认为正道是传、承并重,殊途同归--在"保存"的前提下"利用"。重"承"轻"传",必将付出丧失传统的代价。正确的道路是同时传授和继承,踏上通往同一目的地的不同道路,在"保存"的前提下"利用"。拿"继承"去争,忽视"传授",终将付出失去传统的代价。



广西艺术学院张灿 在《中越边境京族哈节仪式音乐考察与比较研究--以中国东兴与越南茶古地区为例》发言,认为中国与越南两国山水相连,陆地的边境地区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跨国界文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越两国存在着数量较多的跨境民族。



撰稿人:音乐学院王茜茹老师

审稿人:音乐学院任秀蕾老师

图片:影视学院学生

版权所有© 太阳集团1088vip - 澳门太阳集团城welcome    滇ICP备05001258号